中国基建出口美国?不能只盯着政府,沟通媒体和社会组织更重要
全文2600余字,读完约需5分钟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三十多年里,中国各地大兴土木,每个城市都是个大工地。过去十年间,中国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达到11万亿美元,是特朗普万亿计划的十倍多。
中国企业带着政商关系的惯性思维,经常倾向于和联邦官员或是地方上的“一把手”打交道,对当地政治生态认知不够,疏于和当地工会、社区、媒体、行业协会及各种非营利组织建立关系,或在谈判中过于利己,坚持采用中国原材料和中方雇员,忽视地方利益。这些行为非常容易引起当地舆论对中国企业的反感。
4月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美国佛罗里达州首次会见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在“习特会”前夕,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发布报告《中美基础设施领域合作前景广阔,为中美关系提供新机遇》,分析了中美在基建领域达成合作的机遇和存在的挑战,并提出了具体建议。
习特会前夕,《金融时报》副主编马丁·沃尔夫在“中美:注定合作的超级大国”文中提出,习特峰会的关键是找到合作的基础,“特朗普希望在美国掀起基建热潮,而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基建快速建设的最强典范。将中国的基建能力与特朗普的目标结合起来一定可行。”
美国新总统特朗普以反对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立场胜选,走马上任后立即推出了一系列饱受争议的强硬政策。在他的复兴美国蓝图中,一个关键措施就是通过基础设施投资提振美国经济。其百日新政宣言提出,未来十年内基础设施投资规模达到一万亿美元,并将力推国会批准。
▲ 2012年11月,《金融时报》华盛顿分社社长曾撰文指出:大多数美国人都没有意识到,美国落后世界其他国家有多远。世界经济论坛(WEF)的竞争力报告显示,在9个类别的排名中,美国的基础设施大多排在20名开外;而在航空运输质量和电力供应质量分类排名中,更是排在30名开外。 © Matt Kenyon
十年一万亿美元是什么概念?这还不如中国2016年前10个月的基础设施投资多。
▌中国企业去美国修路造桥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三十多年里,中国各地大兴土木,每个城市都是个大工地。过去十年间,中国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达到11万亿美元,是特朗普万亿计划的十倍多。
中国企业不但在国内建,在非洲兄弟国家建,去中东石油产地国建,还要把工地挖到美国?2015年,中国对美国投资超过了美国对中国投资,累计超过一千亿美元,有94.5亿美元流向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荣鼎所作的累计中国对美总投资的分领域统计数据)。2016年中国对美国投资总量达到456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去年因为在美国投资建厂而成为热点的福耀玻璃,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在美国设立了办事处和仓储中心,近年来在密歇根和俄亥俄投资的生产基地创造了近4000个美国工作岗位,对美投资高达10亿美元。
对外承包工程是中国企业参与海外基础设施投资的传统方式。根据2015年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世界前四大工程承包商都是中国的(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铁路建筑总公司、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发展报告2015》显示,美国已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承包工程的十大市场之一。中建美国排名2016年美国承包商400强第42位,其承建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大桥、曼哈顿富尔顿交通中心等项目,获得多个大奖。
▲ 全球工程建设领域权威杂志《工程新闻记录》(Engineering News-Record)封面上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大桥。该大桥改造工程开始于2009年,于2013年12月完工,总合同额超过4.07亿美元,是纽约州交通部历史上最大的单体工程。项目周边环境复杂,施工现场横跨河流、铁路、高速公路,以及稠密的居民区。 © ENR
轨道交通企业中国中车也进入了美国市场:往波士顿和芝加哥卖地铁车辆,在麻省和芝加哥建厂,实现本地生产。工程机械设备龙头企业三一重工、徐工集团也早已深入美国,立足研发和生产。此外,中国的高新科技企业也以技术众包的方式,与美国超级高铁交通技术公司(Hyperloop)合作,参与美国超级高铁的建设。Hyperloop的创始人,就是特斯拉电动车的创始人伊隆·马斯克。
美国基建的资金缺口,也为各路金融机构配置多元资产提供了机会。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既可以通过投资保值增值,也为出海的基建企业提供了资金优势。
▌美国搞基建也差钱
作为世界最发达的国家,美国怎么也需要建设基础设施?因为它发达得太早,基础设施老化严重,急需修护更新。美国洲际公路大多建于上世纪50-79年代,而混凝土和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为30-50年。
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指出,美国的基础设施质量位居全球第19位,排在西班牙、葡萄牙和阿曼之后。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在2013年发布美国基础设施综合测评报告,整体测评结果为D+,并估算至2020年,美国为升级交通基础设施,需投资3.6万亿美元,相当于每年用于维修、更换或扩建的花费将高达数千亿美元。
自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美国前总统奥巴马面对经济衰退和失业,就试图扩大国内基础设施投资。但美国政府也没钱,希望吸引外国投资者。
▌在美国办事,不能只盯着政府,要沟通媒体和社会组织
但事实上,现在中美经贸并不处于好时候。特朗普强调美国基建将遵循“买美国货,雇美国人(Buy America, Hire Americans)”原则,并承诺未来十年为美国创造2500万个工作岗位。美国交通部长赵小兰(生于台北的美籍华人)在电视采访中提醒中国企业,本届政府视扩大就业为执政目标,美国基础设施建设欢迎外国投资,但是过去很多引进的外资并未给美国带来就业机会,这种情况必须改变。
中国传统的海外基建模式是资本、技术和劳工整体输出。这在目前美国政治气候的大背景下不太可能实现。若无法带动当地就业,项目将面临巨大的政治障碍。而投资基建项目落地最大的挑战并不在联邦政策层面,而在于美国地方。
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国策注定美国本土企业将得到优先待遇。项目各方都把中资视为分蛋糕的竞争对手。而这些本土企业深谙美国政治环境,轻易利用民众对“外国人控制美国公共资产”的反感制造不利于中国企业的舆论环境。
最近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在美国扩张遇挫,就是因为竞标对手祭出“国家安全”大旗。中国投资美国基建,尤其是大工程项目,很容易遭到打压,成为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从严审查的对象。看来基层群众都是相似的,高层老板们各有各的玩法。国内群众反外企,出海企业被外国群众反,试看苍天饶过谁。
而中国对美国地方投资环境的研究和评论少之又少。美国政治的核心是地方政治,吸引外资主要是各州地方经贸部门的责任,多数基础设施项目也是地方主导。中国企业带着政商关系的惯性思维,经常倾向于和联邦官员或是地方上的“一把手”打交道,对当地政治生态认知不够,疏于和当地工会、社区、媒体、行业协会及各种非营利组织建立关系,或在谈判中过于利己,坚持采用中国原材料和中方雇员,忽视地方利益。
这些行为非常容易引起当地舆论对中国企业的反感。美国的地方政府和民众,跟从前的非洲、东南亚大大不同。这样做可能令有心合作的官员也不敢支持。
▲ 中国对非洲的投资大多采用“资本、技术、劳工”整体输出的形式,工程队中有大量中国人。图为2014年,埃塞俄比亚铁路项目铺轨施工。 © 刘纪龙
CCG报告建议中国企业力求适应当地市场和法规要求,逐步实现采购和劳动力的本土化,选择美国合作商时考虑雇佣一定比例的妇女和少数族裔工人,争取地方政府支持。金融资本也可以组团股权投资,缓解美国的担忧。
对于特朗普关于中国的贸易战言论,从政治上理解,特朗普的选民是铁锈带失业工人,他需要走群众路线巩固权力。而中美经济外交的中心应从贸易转向投资,加强多层次的经济外交,省州级政府互动,和地方媒体、社区和非营利组织的沟通。
基础设施有16个种类,绝大多数并不触及国家安全红线,中企投资成败关键在于读懂地方政治。地方政府授权的经济发展非营利组织常常是利益各方的沟通和协调中心,是理想的本地合作伙伴。
在美国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部分地方官员甚至从未出过国门,民众对中国的印象停留在毛时代,以及抢了他们饭碗的制造业工人。只有通过多层次的交流,使更广泛的美国地方和民众了解中国投资对就业和经济的拉动。如此一来,贸易方面的硝烟才可能消散。
关联阅读